美國《國防》雜志10月6日文章,原題:半導體行業的成功需要的不僅僅只是“芯片法案” 拜登在8月簽署的“芯片法案”,旨在將半導體制造帶回美國,并加強美國的整體技術競爭力。然而,對于提升美國制造業供應鏈安全性而言,“芯片法案”只是第一步,專業人才才是最核心且重要的一環。但近幾十年來,政府對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教育的投資不斷下降,導致目前合格的高科技行業人才嚴重短缺。
早在2015年,經濟專家就預測,美國還需要約100萬STEM專業人才才能保持其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優勢。現在,對這些專業人才的需求缺口愈發增大。人才瓶頸在半導體應用中尤為明顯,半導體制造商現在正在努力解決員工供應不足的問題。8月,中國臺灣半導體制造公司被迫將亞利桑那州一家芯片制造廠的動工推遲了6個月,部分原因正是勞動力短缺。充足的勞動力成為半導體公司決策的核心考慮因素。
要充實人才儲備,首先要提供資金,支持相關的研究和工業發展。其次,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如增加獲得STEM專業獎學金的機會。此外,即使沒有足夠的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具備所需技能,但可以允許擁有所需技能的外國國民留在美國,以此緩解半導體公司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例如,在俄亥俄州,英特爾承諾提供200億美元建造兩家新工廠,從事芯片制造的外國工人占總勞動力人數的10%。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半導體制造業轉移回美國,除非該行業有權保留外國人才,否則數千個工作崗位仍將空缺。因此,國會必須改革移民政策,例如,允許與公司成功簽約的外國學生將學生簽證轉換為為期5年的工作簽證;優先考慮來自印度和日本的公民,進一步表明美國對盟友和合作伙伴的承諾,同時增加勞動力。
總而言之,“芯片法案”是提高美國競爭力的第一步,但接下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免責聲明:本文章來自騰訊新聞網,不代表宜源的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系本站作侵刪。